燃次元(ID:chaintruth)原创
(资料图)
作者 | 冯晓亭 吕敬之 苏 琛 马志刚 张 琳
编辑 | 惠鹏权
蔡崇达在畅销书《皮囊》中,写过这么一段话,“我疯狂工作,不让自己有空余时间,除了真实的生存压力,还在于,我根本不敢让自己有空余的时间。因为时间一空下来,我就要回答怎么去填充时间,怎么去面对生活,去回答这个问题——我要怎么生活,我真正喜欢的是什么,我真正享受什么?”
“怎么生活?真正喜欢什么?真正享受什么?”毫无疑问,这些问题都没标准答案,但适合自己的肯定就是最好的。
正如互联网有群年轻人,喜欢分享自己的“老年生活”。外人能从他们身上看到长辈的影子,他们“节俭”,装外卖的保温袋、购物的纸袋样样不舍得扔;他们“惜命”,食疗养生、针灸按摩,长寿秘诀了然于心;他们“回归传统”,太极拳八段锦、听曲看戏,传统文化一一拾起……
而如今,过去这些“中老年人爱好”在互联网走俏。
在公园棋摊上,有年轻人和老年人在大杀四方;在老年广场舞的队伍里,有年轻人站在“C位”扭动着身躯;在中医馆里,有年轻人迷上针灸;甚至在购物方面,有些年轻人更愿意用现金支付代替扫码。
这些年轻人有个专属代号,名为“精神老年人”。
正如豆瓣在2021年成立的“精神上是老年人的年轻人们来乘凉”生活小组简介所写,“所谓精神老年人,是指单有一副年轻人的皮囊,兴趣爱好、消遣娱乐、生活习惯都非常老年人。老年人觉得我们年轻,同龄人觉得我们暮气。”这并不影响这些“精神老年人”们过着快乐的生活。
目前,该小组已有两万余人加入其中,内容分为长寿秘籍、同好扎堆、遛弯儿、娱乐消费、纯分享等几个栏目。讨论列表多为组员对“金刚功”“八段锦”等运动进行分享和讨论。
爱逛公园的北漂青年小茗就被大爷大妈们的养生所吸引,慢慢加入了他们的“八段锦”健身大军,并在吸气吐纳间,给自身注入了全新活力。
当然,吸引“小茗们”争当“精神老年人”的,还有他们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想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
本期小酒馆,燃次元和一些“精神老年人”聊了聊。他们中,有人养成了“捡破烂”的习惯,家里囤积了一大堆袋子不舍得扔;有人坚持用现金结账,经常被当作“异类”;有人拒绝了“朋克养生”,却爱上了中医养生;有人年纪轻轻就吼起了秦腔,用来缓解都市生活的疲倦……
每位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各有不同,但就像鲁迅先生在《华盖集·导师》所说,“青年又何能一概而论?有醒着的,有睡着的,有昏着的,有躺着的,有玩着的,此外还多。但是,自然也有要前进的。”
所以,即便一些年轻人成为了“精神老年人”,也是值得鼓励的,因为那是适合他们的生活节奏。
01
年纪轻轻,我开始攒各种外卖袋子
强强|31岁 职员
曾经,我数次对家里那个放了二十多年的月饼盒起了“歹意”,想一扔了之。但谁能料想,我现在竟然也捡起了“破烂”,拿回家里的袋子一个也舍不得扔。
前段时间,我约了朋友在家里吃饭,去菜市场买菜回家准备做饭时,我朋友发现我一个“习惯”,并表示惊呆了。因为我随手将装着生鲜的干净塑料袋,没有扔到垃圾桶,反倒是直接塞厨房小抽屉里了。趁他还没缓过神来,我顺手打开了厨房底下一个柜子,满满当当的塑料袋子又把朋友吓了一跳,“你怎么会攒这么多袋子啊?”
其实我也不知道自己怎么就攒下这么多袋子,而且除了塑料袋,还有外卖的保温袋和平常购物的纸袋等,大大小小、不同材质的袋子,都能在我家各个角落寻觅到踪迹。
至于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攒袋子的,我自己也没太留意。因为之前这种袋子我都是随手扔掉的,但后来是发现这些袋子或许有用,才开始留着,以至于越攒越多。
图/强强收集的部分外卖袋 来源/强强供图
袋子自然是有二次利用价值的。或许也是攒的袋子越来越多,我现在都习惯将袋子进行分类收纳。
像纸袋、塑料袋还有特殊材质的袋子,先一一分类好,然后开始选择哪些袋子日常使用频率更高一些。比如一些保温袋我把它们放在一起,这样下次自己带饭去公司时就派上用场了。特别是一些奶茶外卖店的保温袋,不止美观,保温性和质量都很好,带着出门就很方便。
塑料袋可以用来装垃圾自然不用说,像我攒下的纸袋,说实话,实用性很差,既不能当垃圾袋,承重性也一般,但这些纸袋子好看。平时如果出门要带点什么东西给朋友,用纸袋是最好不过的了。
我就很喜欢李雪琴之前提过的“塑料袋理论”,“有一天你不知道需要用什么东西去装物件的时候,你把那个柜子打开,总有一个袋子能派上用场。”对我来说,也是如此。
02
电子支付很方便,但我喜欢用现金
邓蓝 | 25岁 运营
只因过年前和我妈出去买年货,我用现金结账,就被我妈打上了“OUT”烙印。
好几次在我掏出钱包点现金时,我妈都要直接上手打开微信扫码支付。“你奶奶七十多岁了,不会用智能手机,出门必须带现金还说得过去。怎么你一个年轻孩子,还和你奶奶一样,带现金出门?”
来源/视觉中国
不止我妈不理解我这种做法,就连收我现金的店家都不理解。在老家情况还好点,毕竟电子支付也不是全普及,老家很多中老年人还是更习惯于现金支付。因此当我给现金时,店家只会收钱找零,也不会有更多行为。
但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情况可就不一样了。
比如,我去肯德基吃饭,用现金点餐就很困难。因为店员张口就是让我线上扫码下单,当我强调要柜台点餐时,店员往往脸色就不好看了。但训练有素的店员在得知我不接受线上下单后,也不会拒绝服务我,往往就会让我等待一下。而当我给现金时,店员往往头疼,我也不是第一次见过柜台没现金找零的情况。
还有一次我是去商场买奶茶,店员直接拒绝收现金。当我告诉对方拒收现金是违法行为时,他依旧无动于衷,就说不收现金。后来我也是较真了,打了12345投诉电话。后来还有回访电话,说是确认该门店有拒收现金行为,相关部门会依法对门店进行处罚。
当然,因被拒收现金而投诉这事,在我的日常生活中还是很罕见的。很多时候无外乎是一张冷脸相待罢了。
我也知道,和电子支付相比,使用现金支付就是不太方便。但我却觉得在某些方面,现金支付比电子支付要更好,手机没电的极端例子先不说,仅是“省钱”这点,我就觉得使用现金支付更容易存下来钱。
因为自从使用现金支付以来,我都是先取200元现金,200元花完了再放200元,这可比经常忘了花了多少钱的电子支付更“直观”。而且用现金支付去菜市场买菜,还能薅点“小羊毛”,菜摊老板因为没零钱找我,经常会给我抹零。
虽然经常被旁人当作“另类”,但我从不在意,毕竟省钱才是王道。
03
关机两天,我被外卖小哥敲门传话
菲菲 | 30岁 互联网从业者
因为经常远离“互联网”,我差点就被身边人误以为“出事”了。
犹记得某个周日的晚上八点钟,我躺在床上读着阿加莎《ABC谋杀案》的结局。正是精彩的时候,原本惬意躺在我脚边的狗子忽然跳下床,冲着门口狂吠,不一会就听见老楼道里咚咚咚的脚步声,紧接着我的门被拍响。
我第一反应是外卖小哥送错门了,因为我可以确定我没叫任何东西。不过,外面的人还在不断拍打我的门。因为是独居女生,又住在北京的老楼里,我十分小心地走到门口,声音尽量很粗地问道,“怎么了?”
结果对方说出了让我始料未及的话,“你哥哥让你给他回电话!”
我以为听错了,又问了一次,“什么?”。对方急躁地说,“你哥让你回电话!总之,吃的我放门口了,记得回电话。”
来源/视觉中国
能听得出来小哥的声音越来越远,我这才返回屋内,拿起被我关机两天的手机,开机后莫名其妙地拨通了哥哥的电话。
“祖宗,你再不接电话我们就准备报警了。”哥哥接起电话第一句就数落我为什么不接电话。
而这次显然不是我第一次因为不看手机被数落了... ...
说起来,30岁的我曾经也是个不折不扣的“手机党”。翻朋友圈、逛淘宝、用人人视频刷美剧,我就可以度过一整天。
可是后来,我发现过度沉迷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终于,在一整个周末都在一个接着一个短视频中度过后,我做了个决定——和我的手机“断舍离”。
我开始有意识地控制手机的使用时间,尝试几个小时关机。最开始,我总是恐惧会错失朋友、工作的消息,或者没赶上什么热点和潮流。后来,我发现,世界没什么事情重要到非得那一秒去解决不可,我完全可以自由地控制自己的时间。
于是乎,我开始尝试在周末完全关机,有时候带着书、牵着狗去公园坐坐,有时候就做一顿精致大餐。
现如今,我已经从“网瘾少年”变成经常被吐槽“2G”冲浪的“老年人”。有时候朋友和家人也会打趣说我的手机就是块“板砖”。但我对这些倒是毫不在意,不被手机“绑架”后,我反而自在。
04
吼一段秦腔,是每周最快乐的事
张强 | 25岁 程序员
在周围很多人眼中,年轻人与戏曲是绝缘的,秦腔更是聒噪,难以忍受。
但作为陕西人,我是个不折不扣的秦腔迷,隔一阵不听上几段就会浑身不舒坦。秦腔就像我们老秦人的性格一样,豪迈直爽,硬朗雄浑,欢畅时高亢激昂,不悦时生硬倔强,动情时情韵绵长,它的魅力绝对能让人痴迷到上头。
我家里的电视通常是不开的,只有到周末的清晨,日上三竿,它才会派上用场。拉开客厅落地窗帘,我开启电视播放秦腔,晒着暖煦的阳光听曲儿。可以说,这是我一周最快活的时光,足以缓释都市生活的疲倦。
现在,《三滴血》《窦娥冤》《周仁回府》这些经典秦腔唱段,我几乎能够一字不落地唱下来。“祖籍陕西韩城县,杏花村中有家园”,听到兴起之时,情不自禁跟唱起来,自然是免不了的。但在城市里,大清早开嗓,必然会惹来不少麻烦。
首先是来自还在赖床中的女朋友的愤慨,“张强,你再大早上"开腔",我们就分手。”我听到这句话的频率,几乎和“你压我头发了”的次数一样多。但人是会折中的,看在我赔笑连连还有答应承担家务的份上,她知道我“不吐不快”,总会纵容我唱上几句。
但邻居是没有理由包容我的。起初,楼下的大姐一家,会在住户群里艾特我,后来会从他们家传出骂骂咧咧的声音,或者她们家孩子也开始大声弹琴以示对抗。我也知道这样不太道德,现在基本上是提着小音响去公园的广场上尽情释放。
图/b站有很多年轻人热爱秦腔 来源/张强供图
其实,以前我也不喜欢听秦腔,觉得很土,“听到就烦”。爱上秦腔是最近几年的事,这与我的童年有关。
小时候,父母常年在西安打工,基本上是爷爷奶奶把我带大的。我爷爷是个超级秦腔戏迷,印象中,老家的收音机、电视机里,总是随时循环播放着秦腔戏,给我灌了不少耳音。
爷爷热衷于给我讲这些戏里的故事,比如秦香莲状告陈世美,黑包拯铡杀驸马爷,王宝钏三击掌出家门,寒窑苦等薛平贵等等,但我当时完全提不起兴趣。随着年龄渐长,再听秦腔就慢慢听懂了,它沉厚、昂扬、婉转、浑凉,戏中人的故事更是精彩纷呈。
我经常会把我的这一爱好安利给身边的朋友,鼓动他们去听秦腔,去b站了解秦腔文化。虽然不少人完全不感冒,但我深知这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后有机会的话,我还想把秦腔之美分享给更多人。
05
拒绝“朋克养生”,我爱上中医养生
七仔 | 30岁 市场营销
过完年之后,我又去同仁堂医馆找医生给我“扎针”去了。
连着去了三次完成一个疗效,听从医生给我的建议,例如不熬夜、不喝冰饮不饮酒,感觉自己近段时间的精神状态和前段时间相比却是好了不少。
对于我选择中医针灸这事,我女朋友就不以为然,她觉得我就是平时作息紊乱、运动量少的原因。但我不这么认为,我觉得中医的治疗效果相比西医而言,它可能更加保守一些,但是在治疗的风险上,要比西医要低很多。
保证作息正常和多运动,我平时也没少做。虽然大学刚毕业那阵,奉行的更多是网友所说的“朋克养生大法”,即“左手拿着保温杯,右手举着高脚杯”。真是一边“怕死”,又一边“作死”,养生自然是没看见效果,反倒是越发觉得力不从心。
特别是四五年之前,因为换了一份压力更大的工作,内分泌严重紊乱,失眠、脱发如影相随,察觉身体有了异样之后,我也去医院看过医生,但由于身体没有明显问题所以也没开药,只让我多注意生活作息。
恰逢那时候,我重温老剧《神医喜来登》,我萌生一个念头,“要不试试中医治疗”。于是我开始有意去尝试进行中医养生,当然我知道用药三分毒,我没有选择喝中药,而是选择针灸和按摩这两种治疗手段,这相比较其他中医诊疗方式,效果也会更快。
当然,针灸的过程也是十分“酸爽”。特别是上周最后一个疗程时,针扎了脚底板位置,疼得我眼泪都要出来了。中途往肚脐眼上针,我可能是动了一下导致“走针”,那个位置青淤了好几天。
图/针灸中 来源/七仔供图
至于养生效果如何,我也不好明说,起码我自己是觉得针灸完之后,会舒服很多,脸上的痘痘也少了。至于要身体健康,那可能更取决于生活日常的一些行为和作息表现。
06
我爱上了在公园里打八段锦
小茗|26岁 公司职员
“健身气功八段锦,预备式,左脚开步......”周末早上七点,当很多年轻人沉溺在补觉的梦乡中时候了,我已经早早来到了附近的公园。很快,我就在公园的一处角落里找到了组织,伴随着响起的八段锦配乐,我深吸一口气,缓缓抬起左脚,跟随口令打出了八段锦的第一式“双手托天理三焦”。
来源/视觉中国
作为一名北漂的年轻人,从来北京开始我就喜欢上了逛公园。毕竟对比起我老家的4个公园,从巨型皇家园林到口袋公园,拥有一千多个公园的北京,对我有极大的吸引力。尤其在“哪儿也不能去”的那段日子里,我更是爱上逛公园了,还特意办了公园年卡。
除了在公园里感受鸟语花香来放松精神,公园里大爷大妈的养生方式也深深地吸引了我。他们中,有人用后背撞树刺激穴位,有大喊大叫吐出体内浊气,有人挥鞭子抽陀螺,也有人耍太极剑练太极拳的……不比不知道,一来公园吓一跳,自己身体能这么“糟”。公园里的老年人,身体素质碾压年轻人。
于是,我也决定加入公园的健身大军,首选就是动作比较柔和的太极拳和八段锦。在我家附近的公园,练习太极拳和八段锦的都是一些叔叔阿姨,平均年龄超过了50岁。最开始我因为不好意思和不熟悉动作,只敢站在距离队伍隔着一段距离的地方跟练。
但出乎我意料的是,对于我的加入,叔叔阿姨们非常热情,还笑言我降低了团队的平均年龄。他们不仅把我拉到了队伍当中,还热心地教我吸气吐纳的方式。每个周末的早晨,我都会准时来到公园,和他们一起晨练。
逛公园也许解决不了我工作和生活当中遇到的问题,但却为我提供了短暂逃离生活压力的空间,因为这里充满了烟火气。我有时候甚至会想,北京最有活力的人不在国贸也不在三里屯,而是这些藏在公园里的大爷大妈们。每次和他们在一起锻炼身体,我都觉得自己注入了新的活力。
*题图及部分内文配图来源于视觉中国。
*文中菲菲、强强、张强、邓蓝、七仔、小茗为化名。
*免责声明:在任何情况下,本文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
关键词: 鲁迅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