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资料图片)
在工业和经济领域流行一个振奋人心的说法:“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41个工业门类的国家,而江苏就有40个。”好奇的读者或许会疑问,江苏到底还缺哪一个工业门类?为什么独缺这一项?工业门类齐全又意味着什么?
工业企业升规入统的标准
记者致电了省工信厅运行监测协调局相关人士,对方答复剩下的那个工业门类是“开采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他向记者进一步解释说明,该门类属于工业大类下的“采矿业”,由于我省以煤炭、石油为代表的能源矿产资源储量并不丰富,且多散布于省境西北部,这些采矿企业因经济规模较小而未升规入统。
依据《2022年江苏省统计年鉴》的相关说明,用于反映我省工业经济方面基本情况的工业企业需达到一定规模以上,才会被列入统计范围。为适应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统计标准也会适时调整变化,自2021年起采用“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工业法人单位和个体经营户”这一标准。
很多人可能不熟悉,“工业”其实是一个较大的范畴,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标准划分,其下辖“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三方面共计41个工业大类。除了我们较为熟悉的“制造业”,另外两者同样非常重要,被称为制造业的“血液”和“粮食”。其中,“开采专业及辅助性活动”就属于“采矿业”类别下的子类。
以能源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
江苏是经济大省、工业大省,同时也是矿产资源消费大省,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据《江苏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21-2025年)》(下称《规划》),全省已发现矿产资源133种,探明储量的有69种,矿产地规模以中、小型矿为主,大型矿则较少;非金属矿产在全国拥有较大优势,而铜、铁、金、银等金属矿产数量很少,且矿床规模小。资源和能源都比较匮乏。
因此,保持风电、光伏等新能源的持续发展,成为江苏能源结构转型的关键。江苏自“十三五”以来,将绿色低碳作为调整能源结构、推动能源转型的主攻方向,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双碳”目标实现打下良好基础。
近年来,江苏新能源发展呈现“风光剧增、海陆并举”的高速增长态势。截至2月底,我省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到5294.06万千瓦,位列华东区域首位,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较“十二五”末增长5倍以上。同时,新能源替代作用日趋明显,2022年江苏全省新能源发电量904.25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2.22%。预计“十四五”末,江苏省内新能源占全省能源消费总量比重将达到15%以上,装机规模将达到6600万千瓦。
经济大省要练好“看家本领”
了解完江苏为何只缺少1个工业门类外,或许更应看到江苏最具特色省情在制造业,实体经济是经济大省江苏的“看家本领“。数据显示,去年,江苏一省的制造业增加值,就占到全球近4%。
制造业增加值占比是衡量制造业发展和工业水平的重要指标。2022年,江苏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1%,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连续两年位居全国第一;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7.3%、稳居全国首位;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连续8年全国第一。
从“制造大省”迈向“制造强省”,江苏在先进制造赛道上奋力“狂飙”。去年,全省的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分别达40.8%、48.5%。此外,集群化、规模化已成为“江苏制造”的一大竞争力,江苏近年来围绕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和50条重点产业链,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形成一批掌握独门绝技的“单打冠军”和“配套专家”。
当下,江苏聚焦稳链补链强链,正在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锻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2023年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求进一步提升先进制造业集群能级,深入实施产业强链行动计划。
我们也期待,作为经济大省、工业大省的江苏,为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强的支撑。
关键词: